来源:湖南日报
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鉴于劳动教育仍是我国“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弱项,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强调要“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贯彻《意见》要求,基层中小学不容忽视,科学设计、有效落实劳动教育课是关键。据悉,目前我省基层中小学课程是按照《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18年修订)设置,基本未单独开设劳动课,多数学校劳动教育主要体现在日常清扫、每周“卫生大扫除”之中;少数学校课表中有劳动课,但通常被用以上主课或学生自习备考。
2
在基层中小学有效落实劳动教育课,首先须深化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劳动教育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学生从小缺少劳动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身心发展不均衡。设置劳动课,可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逐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一些劳动技能,为未来创造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劳动教育可促进德育教育。
劳动教育包括与劳动相关理念的教育,比如勤俭节约、爱科学、讲卫生、生活自理、关爱家庭、服务社会等等,有助于学生培养优良品质、提升思想境界,从而与德育教育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实践可提升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能力,使其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提升自信心。
3
在基层中小学有效落实劳动教育课,应注重“六个结合”,科学规划设置劳动课程——
与学生年龄相结合。
劳动课应安排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比如小学劳动课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重点学习收拾书包、削铅笔、系红领巾、系鞋带、穿衣服、叠被子等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重在加强生活实践。可学习煮饭、炒菜、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同时开展劳动相关理念教育;五六年级为第三阶段,不仅要完善生活技能学习,还应开展一些社会实践,初步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
与学生家庭相结合。
家庭应成为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需要加强家校沟通、家长积极配合。部分劳动课教学内容可让家长参与制定,或邀请一些术业有专攻的家长担任劳动课兼职教师。
与学校所在地实际条件相结合。各学校可因地制宜创设一些有特色的劳动课,比如农村学校组织学生下到农田、菜地、茶园去体验农耕文化、学习劳动技能;还可开设缝纫类家务劳动课,一旦衣物破损,孩子们便能利用学到的技能“变废为宝”。
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
比如小学三四年级语文课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可安排根据劳动实践来写;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有植物、动物方面的教学,可同步在劳动课中安排种植、养殖内容;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里“这些事儿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等内容,可让学生们结合劳动体会来讲述。劳动课程与其他各学科教学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效果更佳。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开设劳动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劳动技能,还要推介现代劳动工具和现代劳动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劳动态度和创新劳动精神,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与考核评价体系相结合。
学校应制订劳动课教学计划、管理制度、评价细则、奖惩措施,切实抓好劳动课质量检查,并组织赛课活动。劳动课成绩应写入学生成绩册,期末教师评语应包括对学生劳动表现的评价。
作者: 李宗辉,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文章来源湖南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