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欢迎您来到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策划 > 旅游资讯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探索“非遗+扶贫”模式,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对全省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梳理,重点选取覆盖面大、从业人员较多、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力精准扶贫。目前,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托黄岗柳编、王河舒席两个非遗项目,设立了阜南县万家和柳编、天亿黄岗柳编及潜山市王河舒席等3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户、427人。

  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组织媒体走访相关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这些工坊已全面复工复产,让来自民间的手艺绝活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和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编筐打篓,养家糊口”

  阜阳市阜南县位于淮河岸边,是国家级贫困县。独特的淮河文化孕育了这里的文明。淮河两岸蓄洪区十分适合杞柳生长。黄岗柳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于阜南县黄岗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民间流传的俗语中亦有“编筐打篓,养家糊口”的说法。

  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庞道远说,阜南县现有13万人从事柳编加工,通过发展柳编产业已带动1.5万贫困人口脱贫。如今,全县有四五十家柳编企业,带动20多万人就业。

  阜南县万家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设在阜南县万家和工艺品有限公司。公司展厅内,柳编工艺品琳琅满目。从简单的竹篮,到根据“国宝”龙虎尊造型制成的工艺品;从过去姑娘出嫁必备的针线簸箩,到现在可爱时尚的宠物房,可以说一应俱全,产品以出口为主。

  “农户都视企业为家”

  潜山市王河舒席扶贫就业工坊设在潜山市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唐竹林、唐满结姐弟俩经营。

  姐姐唐竹林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舒席代表性传承人,她笑言,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样,她一生与竹打交道。弟弟唐满结说,在王河镇、油坝乡等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传统编织技艺,“我们从小就是靠这行养大的。”

  现年60多岁的许金和,家中上有9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正在读高中的孙子,他靠在厂里做工每年可挣3万多元,支撑起全家生活。现年50多岁的叶文发干活麻利、技术全面,原材料挑拣、开竹、晾干、去皮等十几道工序,他都熟练掌握,每月可拿到3000多元工资。

  唐满结介绍,政府为合作社解决了用地问题,在税收上也给予了很多优惠。“没有政府的支持,这个厂根本办不下去。政府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希望带动更多农户发家致富。在这里,农户都视企业为家。”

  “公司上岗率已达100%”

  安徽不少企业立足当地非遗资源进行工艺品研发制作,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依托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德折扇制作技艺发展起来的安徽明德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公司产品以外贸出口为主,带动当地不少农户就业。“这几天,公司上岗率已达100%。防控继续做好,复产情况良好。”公司创办人、明德折扇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明德说。

  该公司年产380万把各种折扇,主要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公司还有5家合作工厂,技术由公司统一提供。目前,该公司及合作工厂共带动当地300多名山农就业,平均每人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左右。如位于东亭乡高峰村的一家合作工厂,在此务工的农户每天可挣到180元左右。此外,农户还可把家中的毛竹卖给企业。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谢险峰表示,安徽将不断探索“非遗+扶贫”模式,通过开展针对贫困户的培训,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各类交流、展示、传播活动,支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和各类商场开展线上线下销售等,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 自驾车QQ群二维码

COPYRIGHT © 2012-2020 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HUANGSHAN MINGTIAN TOURISM PLANNIN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黄山市屯溪开发区梅林大道碧桂园栖霞映翠74栋26-7号
电话:05592313269     
Q Q:2556996763 电邮:256996763@qq.com
皖ICP备12008287-1 技术支持:黄山时亿网络 部分图片、文字、字体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