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欢迎您来到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策划 > 热门文章

    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1—2020)

     

     

     

    
    安徽省旅游局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1
    一、规划目的........................................................... 1
    二、规划范围........................................................... 1
    三、规划期限........................................................... 1
    四、规划依据........................................................... 1
    五、规划原则........................................................... 2
    (一)国际化原则.................................................. 2
    (二)示范性原则.................................................. 2
    (三)一体化原则.................................................. 2
    (四)主题化原则.................................................. 2
    第二章  基础分析............................................................. 3
    一、旅游资源分析....................................................... 3
    (一)高品位资源富集.............................................. 3
    (二)各市文化主题突出............................................ 3
    (三)生态环境优良................................................ 3
    (四)资源组合度好................................................ 3
    (五)长江黄金水道................................................ 3
    二、旅游发展评价....................................................... 4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
    (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4
    (三)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4
    (四)产业升级有待增强............................................ 4
    (五)各地发展落差较大............................................ 5
    三、旅游市场分析....................................................... 5
    四、综合区位分析....................................................... 5
    第三章  战略与目标........................................................... 6
    一、发展战略........................................................... 6
    (一)国际化战略.................................................. 6
    (二)一体化战略.................................................. 6
    (三)遗产化战略.................................................. 6
    (四)聚集化战略.................................................. 7
    二、发展目标........................................................... 7
    (一)总体目标.................................................... 7
    (二)目标体系.................................................... 7
    三、示范区建设......................................................... 8
    (一)构建示范体系................................................ 8
    (二)形成示范品牌................................................ 9
    第四章  布局与产品.......................................................... 11
    一、总体布局.......................................................... 11
    (一)黄山—徽文化旅游区......................................... 11
    (二)九华山—天柱山旅游区....................................... 12
    (三)铜芜马时尚旅游区........................................... 12
    (四)徽池(徽杭)古道旅游带..................................... 13
    (五)皖江黄金水道旅游带......................................... 13
    (六)黄—池—芜度假城市圈....................................... 14
    二、旅游产品体系...................................................... 14
    (一)重点观光旅游区............................................. 14
    (二)重点旅游度假区............................................. 14
    (三)重点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15
    (四)重点夜景游览区............................................. 16
    (五)重点休闲运动............................................... 16
    (六)重点养生产品............................................... 17
    (七)重点合作产品............................................... 17
    三、精品线路.......................................................... 18
    (一)三大旅游环线............................................... 18
    (二)三大主题线路............................................... 18
    第五章  发展重点............................................................ 20
    一、黄山市............................................................ 20
    (一)总体定位................................................... 20
    (二)总体布局................................................... 20
    (三)发展重点................................................... 20
    二、宣城市............................................................ 22
    (一)总体定位................................................... 22
    (二)总体布局................................................... 22
    (三)发展重点................................................... 23
    三、池州市............................................................ 24
    (一)总体定位................................................... 24
    (二)总体布局................................................... 24
    (三)发展重点................................................... 24
    四、芜湖市............................................................ 26
    (一)总体定位................................................... 26
    (二)总体布局................................................... 26
    (三)发展重点................................................... 26
    五、铜陵市............................................................ 27
    (一)总体定位................................................... 27
    (二)总体布局................................................... 28
    (三)发展重点................................................... 28
    六、马鞍山市.......................................................... 29
    (一)总体定位................................................... 29
    (二)总体布局................................................... 29
    (三)发展重点................................................... 30
    七、潜山县............................................................ 31
    (一)总体定位................................................... 31
    (二)总体布局................................................... 31
    (三)发展重点................................................... 31
    第六章  服务体系............................................................ 33
    一、旅游交通.......................................................... 33
    (一)航空....................................................... 33
    (二)铁路....................................................... 33
    (三)公路....................................................... 33
    (四)航运....................................................... 33
    二、旅游住宿.......................................................... 34
    三、旅游餐饮.......................................................... 34
    四、旅游购物.......................................................... 34
    五、旅游娱乐.......................................................... 35
    六、旅行服务.......................................................... 35
    七、推进旅游集团化.................................................... 36
    八、旅游信息服务...................................................... 36
    九、旅游保险和安全救援................................................ 36
    第七章  市场营销............................................................ 38
    一、总体形象.......................................................... 38
    二、市场定位.......................................................... 38
    (一)入境市场定位............................................... 38
    (二)国内市场定位............................................... 38
    三、市场开发.......................................................... 38
    (一)入境市场开发............................................... 38
    (二)国内市场开发............................................... 40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 43
    一、生态环境保护...................................................... 43
    (一)大气环境保护............................................... 43
    (二)水环境保护................................................. 43
    (三)噪声污染防治............................................... 44
    (四)废弃物处理................................................. 44
    二、文化遗产保护...................................................... 44
    (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4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5
    (三)执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45
    三、构建绿色旅游体系.................................................. 45
    四、环境灾害预警体系.................................................. 46
    第九章  保障体系............................................................ 47
    一、创新体制机制...................................................... 47
    (一)提高示范区规格............................................. 47
    (二)成立紧密协调机构........................................... 47
    (三)探索管理体制改革........................................... 47
    (四)推进综合标准化............................................. 47
    二、文化创意促进...................................................... 48
    三、加大政策支持...................................................... 48
    四、人力资源开发...................................................... 48
    五、规划实施.......................................................... 49
    第十章  近期行动计划........................................................ 50
    一、主要任务.......................................................... 50
    二、规划体系完善...................................................... 50
    三、重点项目建设...................................................... 50
    (一)黄山市..................................................... 50
    (二)池州市..................................................... 51
    (三)宣城市..................................................... 51
    (四)芜湖市..................................................... 52
    (五)马鞍山市................................................... 52
    (六)铜陵市..................................................... 52
    (七)潜山县..................................................... 53
    四、旅游市场营销...................................................... 53
    五、体制机制创新...................................................... 53

    
    第一章  规划总论
    一、规划目的
    为落实安徽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战略,借鉴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将旅游与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挖掘优势资源,优化发展格局,提高综合效益,开创皖南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建设高品质、国际化的旅游文化示范区,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范围为: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芜湖市、铜陵市、马鞍山市和安庆市的潜山县。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年—2020年。
    其中,近期为2011年—2015年;中远期为2016年—2020年。
    四、规划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33号)
    《安徽省旅游条例》(2005年)
    《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安徽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2015)》
    《中国安徽“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09—2025)》
    《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各市旅游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文化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
    五、规划原则
    (一)国际化原则
    充分发挥皖南地区的国际性资源和国际市场基础,强化国际化视野,形成国际化思维,以国际化标准,对应国际化需求,构建国际化服务体系,建设国际化产品,规划建设安徽旅游国际化发展的示范和龙头。
    (二)示范性原则
    重点解决“示范什么?如何示范?”等问题,在旅游产业结构、历史遗产与现代需求对接、城市与乡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旅游品牌塑造、服务和管理模式、区域一体化、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中国旅游、安徽旅游形成示范。
    (三)一体化原则
    皖南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一体化,应突破行政区划和地域局限,以山水文脉等为纽带,强化跨市县、跨区域旅游产品,形成产品共建、客源互补、市场共享的一体化格局,打造整体竞争力,对应长三角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四)主题化原则
    在各市规划确定专项旅游文化主题,通过有效协同,共同支撑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总主题。主题化发展的重点在于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即文化、生态、商务等资源的整合,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融合,形成综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格局。

    
    第二章  基础分析
    一、旅游资源分析
    (一)高品位资源富集
    皖南具有高品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黄山、西递宏村、九华山、天柱山等为代表的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5A级旅游景区等,均是代表中国水准、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性资源,形成了高知名度的旅游吸引物集群。
    (二)各市文化主题突出
    皖南旅游文化资源的主题性非常鲜明,如池州的佛教文化、芜湖的时尚文化、铜陵的铜文化、马鞍山的诗歌文化、黄山的徽文化、宣城的文房四宝文化、潜山县的黄梅戏文化等。鲜明的文化主题与城市、乡村有机结合,可构建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生态环境优良
    皖南地区的污染型工业较少,人口密度较低,山水人文景观优良,气候适宜,整体生态环境条件好,旅游舒适度高,非常适宜于开展生态旅游以及养生、运动等度假旅游。
    (四)资源组合度好
    皖南旅游资源具有多元化特点,除缺少海洋和冰雪等少数类型外,具备了大部分资源类型。以徽文化与黄山、佛教文化与九华山、黄梅戏文化与天柱山等为代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度高、组合性好。在芜湖、铜陵和马鞍山,旅游和城市融为一体,形成“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格局。
    (五)长江黄金水道
    皖江作为长江的一段,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是连接长三角和川渝鄂赣的中枢区段。池州、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码头,有深厚的商贸和码头文化积淀,加之受徽文化影响较深,与长江上下游城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皖南六市一县接待入境旅游者156万人次,占全省的78.6%;接待国内游客6185万人次,占全省国内游客接待人数的40.3%;实现旅游总收入511.2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4.4%。旅游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是安徽旅游的龙头区域。
    (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皖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商品和文化娱乐等,要素类型齐全,数量不断增加。以黄山、池州和芜湖为代表,形成了乡村酒吧、影视基地、温泉养生、主题公园等多种模式,在产品创新和新业态发展方面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三)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和综合效益增长,旅游业在皖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各市均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各市制订了关于乡村旅游、旅游投资、旅游标准化等多个方面的扶持、奖励政策措施,涉及面广、程度深,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四)产业升级有待增强
    皖南形成了以“两山一湖”为主体的观光旅游,也形成了乡村旅游、主题公园等特色项目,但数量还较少,影响力不够,不能与国际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相匹配。对徽文化、佛教文化、文房四宝等资源的利用,仍停留在初级层面,没有形成深度体验。度假型旅游产品比较缺乏。
    (五)各地发展落差较大
    皖南旅游整体发展比较迅速,近年来呈现出稳步增长势头。但从区域内部看,各地差距仍比较大。黄山市与池州市依托黄山、九华山,占据了皖南旅游的较大份额,其他市县则相对滞后。“两山一湖”与皖江城市带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产品组合,区域旅游一体化程度不高。
    三、旅游市场分析
    韩、日、港澳台和东南亚是皖南旅游的主要海外市场,已基本成熟。近年来,皖南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国际市场渐趋多元化。
    国内市场方面,省内市场和长三角地区是皖南旅游的主体客源市场。60%以上的国内客源来自这些地区。
    从旅游方式上看,国内游客在皖南以休闲观光、商务会议、探亲访友为主,多以个人或亲友组织形式进行旅游活动。自助游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从旅游时间上看,平均停留时间相对较长,但一日游仍占很大比重,说明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为主,需要在产品结构转型方面加大力度。
    在旅游消费结构上,购物、餐饮、住宿、游览为最大的四项支出,其次为长途交通和娱乐。旅游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但娱乐性消费较低,仍有优化提升的空间。
    四、综合区位分析
    皖南的立体交通便捷。区内有黄山国际机场、在建的九华山机场、规划的芜湖民用机场,周边有合肥骆岗机场、建设中的新桥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陆路形成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两高”格局,进入性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可西接湖北重庆,东连江浙沪,南接江西。
    京台高速、杭瑞高速、合铜黄高速、宁安城际铁路、黄杭城际铁路、京沪高铁等建设开通,有效缩短了皖南与环渤海、长三角、合肥经济圈的交通时间,使远距离市场成为中、短距离市场。
    2011年,苏浙皖沪共同签订《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已经从单一市场合作迈入全方位融合型发展、从自发的市场推广进入自主性的制度对接阶段。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规划的深入实施,为接轨长三角,实施产业升级,拓展大市场创造了良好机遇。

     

    第三章  战略与目标
    一、发展战略
    (一)国际化战略
    产品国际化。建设符合国际规范的旅游交通体系、住宿接待体系、标识解说体系、旅游信息体系、金融结算体系等,提高国际旅游便利化水平。
    人才国际化。从制度建设和培训体系两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引进国际旅游管理和运营专业人才。
    运营国际化。引进国际国内著名品牌,支持国际旅游、文化资本在皖南投资或经营品牌连锁企业。
    服务标准国际化。以综合标准化为手段,推行符合皖南实际情况且与国际接轨的旅游设施、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标准。
    合作国际化。推进各类国际合作,借助外力推动国际化进程,通过合作创造新的品牌效应、市场效益。
    (二)一体化战略
    实施皖南旅游一体化。通过黄山和池州的龙头带动,加快芜湖等新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以黄—池—芜旅游金三角的形成,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实施与合肥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发挥合肥、黄山、芜湖三个旅游中心城市的集散功能,依托高速、高铁和长江水道,通过产品整合、市场联合形成区域深度联动。
    实施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通过产品、市场、资本等领域的全方位对接,加快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构建苏浙皖沪旅游一体化的先导区。
    (三)遗产化战略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各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旅游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成为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示范。
    引入海内外战略投资者,大手笔、高水平地进行策划和运作,利用好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紧扣“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遗产”理念,树立历史责任感,借助今天的高品质建设,创造未来的文化遗产。率先在全省设立“旅游遗产”名单,引导和促进旅游项目与设施的精品化建设。
    (四)聚集化战略
    围绕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品牌旅游区,构建若干旅游经济园区,提高皖南旅游业的资本集中度。
    以马鞍山的诗歌文化、铜陵的铜文化、芜湖的主题公园和汽车文化、池州的佛教文化、黄山的徽文化、宣城的文房四宝文化、潜山县的黄梅戏文化等为重点,加强旅游与文化、城市建设的融合互动,构建主题文化城市和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在黄山市建立旅游要素交易市场,促进旅游服务要素和旅游资源、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本要素的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生态硬实力和文化硬实力,旅游业成为具有高度包容性和融合性的战略主导产业,基于大旅游格局的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区域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山水城乡融合、区内无障碍融合、与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及国际旅游合作的领先区,构建中国经典旅游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目标体系
    1、经济目标
    2015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350亿元,其中海外游客42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6.8亿美元。
    2020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2.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715亿元,其中海外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0亿美元。
    2、社会和生态目标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提高居民就业和收入,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有效支撑。通过旅游发展,形成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浓郁的人文环境,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投资环境,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旅游文化发展示范,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绿色GDP水平。
    3、阶段性目标
    到2015年,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8个以上,4A级旅游景区达到7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3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6个以上,基本实现皖南旅游一体化发展,有效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建成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到2020年,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12个以上,4A级旅游景区达到11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6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10个以上,皖南与合肥经济圈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三、示范区建设
    (一)构建示范体系
    1、体制创新示范
    在区域统筹上,探索更加紧密的综合协调机制。在管理体制上,探索旅游委员会、旅游文化委员会等新模式。在旅游区运营机制方面,探索形成更加灵活的市场化模式。在投资促进上,构建产业基金等新平台。探索省部合作共建、旅游试验区、国家级示范区等新途径,加快示范区建设。
    2、产业融合示范
    凸显旅游的综合性、联动性、包容性等特征,大力实施旅游与文化、体育、生态保护、城乡建设等领域的融合,通过主题城市、精品乡村、主题酒店、文化演艺、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等模式,构建产业共生、互动发展的格局。
    3、转型升级示范
    在产品建设上,形成观光、休闲、度假、专项等相结合的复合型结构和体系。培育新兴业态,实施精品建设,构建旅游新遗产。发展绿色旅游,促进生态保护,形成低碳旅游发展示范。采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字化水平,构建智慧皖南旅游区。从“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招智选商”转变,建设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旅游业。
    4、无障碍旅游示范
    通过构建完善、发达的自驾车旅游、自行车旅游、水上旅游、徒步旅游、散客旅游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以及交通换乘、旅游金融、旅游信息等跨市县、跨区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无缝衔接和自由行,构建无障碍旅游区。
    5、综合标准化示范
    在创建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央休闲区等品牌方面形成示范,数量上领先,质量上树立标杆。整合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国家和地方标准,结合皖南特点,构建相关标准综合体,实施旅游文化综合标准化试点示范。积极采用和推行国际标准,建立与国际惯例对接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6、国际合作示范
    以黄山为主体,扩大中法乡村旅游合作,实施中瑞生态旅游合作。以池州为主体,推进中韩旅游文化合作。以芜湖动漫产业、马鞍山诗词文化等为主体,推进中日旅游文化合作。以徽文化为主体,加大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文化机构的合作。
    (二)形成示范品牌
    1、深生态旅游示范
    按照深生态学理念,结合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规范,参照国际生态旅游模式,在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升金湖、牯牛降—仙寓山、青龙湾、徽池古道等生态资源富集区,进行深生态旅游的试点和示范。
    2、活文化体验示范
    以徽州古村落为核心,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框架下,参照贵州“生态文化博物馆”模式,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的民宿业做法,放大中法乡村旅游合作效果,延伸猪栏酒吧等特色业态模式,进行活文化体验式旅游的试点和示范。
    3、主题城市示范
    支持黄山、芜湖、池州等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按照“城市即旅游”理念,建设黄山徽文化主题城市、池州佛教文化主题城市、宣城文房四宝主题城市、芜湖主题公园城市、铜陵铜文化主题城市、马鞍山诗歌文化主题城市、潜山养生主题城市。以黄山、池州、芜湖为核心,建设度假城市圈,开创城市度假新模式。
    4、旅游名镇(村)示范
    以黄山和宣城的徽州古村落、池州的九华镇和大演乡、潜山的水吼镇、芜湖的陶辛镇、马鞍山的濮塘镇和采石镇、铜陵的大通镇和老洲乡等乡镇为重点,参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相关规范,创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形成名镇集群和示范效应。
    5、城市休闲示范
    参照《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导则》等国家标准,以黄山市、池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等为重点,建设休闲城市。参照《城市中央休闲区服务质量规范》等国家标准,以芜湖古城、黄山屯溪老街、池州秀山门、铜陵天井湖、马鞍山雨山湖、宣城文房四宝园和潜山老城区等为重点,建设城市中央休闲区。

     

    第四章  布局与产品
    一、总体布局
    按照文化同根、生态同源、资源整合、差异互补的原则,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空间布局确定为“三区两带一圈”。
    (一)黄山—徽文化旅游区
    包括黄山市和宣城市。以世界遗产观光、徽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为发展重点,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l      以黄山市的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旅游区、呈坎—唐模旅游区、齐云山旅游区、牯牛降生态旅游区、翡翠谷旅游区,宣城市的绩溪百里历史文化长廊、泾县大云岭风景区、青龙湾—板桥生态旅游区、大卢湖竹海旅游区等为重点,构建一批以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的精品景区。
    l      以黄山市的甘棠—太平湖旅游度假区、海阳—齐云山旅游度假区、徽州乡村旅游度假区、环黄山度假旅游圈,宣城市的恩龙—青龙湾生态度假区、南漪湖旅游度假区等为重点,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
    l      以黄山市的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区为核心,构建徽文化主题城市;以宣城市的宣州区为核心,构建文房四宝主题文化城市。
    l      以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宣城市的绩溪县、泾县等为重点,构建旅游经济强县。
    l      以黄山市的太平湖镇、汤口镇、潜口镇、西递镇、宏村镇、呈坎镇、齐云山镇,宣城市的桃花潭镇、瀛洲乡和伏岭镇等为重点,构建一批旅游名镇。
    l      以黄山市的屯溪老街、徽文化艺术长廊、西递—宏村古村落、呈坎—唐模古村落,宣城市的文房四宝文化创意产业园、绩溪百里历史文化长廊等为重点,构建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l      以新安江、青弋江、西津河等为重点,构建重点水上旅游带。
    l      以黄山新安江滨江带、屯溪老城和宣城敬亭山、青龙湾等为重点,开展夜景游。
    l      以黄山市的“徽韵”等徽文化系列演艺、花山谜窟激光演艺、新安江水上演艺,宁国青龙湾太虚幻境、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演艺等为重点,打造旅游文化演艺精品。
    l      以黄山茶叶、徽州三雕、宣城文房四宝、宁国山核桃等为重点素材,打造一批旅游商品研发产销基地。
    (二)九华山—天柱山旅游区
    包括池州市及安庆的潜山县。以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和康体养生为发展重点,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l      以九华山风景区、天柱山风景区、杏花村景区、牯牛降—仙寓山生态旅游区等为重点,构建一批以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的精品景区。
    l      以齐山—平天湖旅游度假区、天柱山旅游度假区、香口温泉度假区、青阳(蓉城—朱备)旅游度假区、秋浦仙境旅游度假区等为重点,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
    l      以贵池区和青阳县蓉城镇为核心,构建佛教文化和诗词文化主题城市;以潜山县城为核心,构建养生主题城市。
    l      以青阳县、石台县、潜山县等为重点,构建旅游经济强县。
    l      以九华镇、朱备镇、庙前镇、大演乡、潜山水吼镇等为重点,构建一批旅游名镇。
    l      以池州中韩旅游文化合作园区、大愿文化园、九华山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杏花村文化园等为重点,构建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l      以秋浦河、平天湖—清溪河、潜河等为重点,构建水上旅游带。
    l      以池州贵池、秋浦河、九华山、潜山皖文化园等为重点,开展夜景游。
    l      以印象·九华演艺、九华佛茶演艺、古傩文化演艺、青阳腔演艺、东至花灯演艺、秋浦河水上演艺、平天湖水上演艺和潜山黄梅戏演艺、民俗演艺等为重点,打造旅游文化演艺精品。
    l      以九华佛事用品、茶叶、中药材、舒席、桑皮纸等为重点素材,打造一批旅游商品研发产销基地。
    (三)铜芜马时尚旅游区
    包括铜陵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以文化休闲和时尚游乐为发展重点,构建安徽城市旅游新品牌。
    l      以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马仁—丫山旅游区、天井山旅游区,铜陵天井湖景区、“青铜帝国”铜文化博览园、大通古镇,马鞍山采石矶旅游区、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等为重点,构建一批以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的精品旅游区。
    l      以芜湖马仁楠海温泉度假区、阳光半岛旅游度假区,铜陵七洲旅游度假区,马鞍山濮塘旅游度假区、和县香泉温泉度假区、含山昭关温泉度假区等为重点,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
    l      以芜湖古城和主题公园群为核心,构建芜湖时尚旅游城市;以天井湖和大通镇为核心,构建铜陵铜文化主题城市;以采石矶为核心,构建马鞍山诗歌文化主题城市。
    l      以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铜官山区、铜陵县、当涂县、和县、含山县等为重点,构建旅游经济强县。
    l      以何湾镇、陶辛镇、大通古镇、老洲乡、采石古镇、濮塘镇、西河古镇等为重点,构建一批旅游名镇。
    l      以芜湖动漫创意产业聚集区、汽车文化产业聚集区、大浦现代农业科技园,铜陵“青铜帝国”铜文化博览园、江南文化园,马鞍山采石矶诗歌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为重点,构建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l      以皖江、青弋江等为重点,构建水上旅游带。
    l      以铜陵天井湖、芜湖古城、芜湖滨江带和马鞍山采石矶等为重点,开展夜景游。
    l      以青弋江水上演艺、芜湖动漫时尚演艺、芜湖世界风情演艺,马鞍山诗歌文化演艺、民歌演艺,铜陵铜文化演艺、民俗演艺等为重点,打造旅游文化演艺精品。
    l      以芜湖铁画、动漫作品、傻子瓜子、铜艺术品、东华绿松石和洪滨丝画等为重点素材,打造一批旅游商品研发产销基地。
    (四)徽池(徽杭)古道旅游带
    为从池州到徽州(最东至宣城绩溪县)的古道,进一步延伸到杭州。沿途建设乡村客栈、游憩点、露营地等住宿和服务设施,开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徒步运动等项目。
    形成与浙江杭州的合作,把江西的婺源等也纳入线路,适时扩展到其他多条徽商古道,形成徽商古道群。
    (五)皖江黄金水道旅游带
    为长江皖江段,串联沿线各城市,以及铜陵江心洲、芜湖米市码头和马鞍山采石矶等重要景区。重点开发游轮旅游和水上观光。与上下游沿江城市互动,共建长江黄金旅游通道。
    (六)黄—池—芜度假城市圈
        通过黄山市、池州市、芜湖市的主题城市建设和城市休闲功能提升,提升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形成徽文化、佛教文化和时尚文化的组合,黄山、九华山和主题公园的组合,形成旅游“金三角”,构建有全国影响力的度假城市圈。
    二、旅游产品体系
    (一)重点观光旅游区
    l        黄山风景区
    l        齐云山风景区
    l        西递—宏村旅游区
    l        呈坎—唐模旅游区
    l        绩溪百里历史文化旅游走廊
    l        青龙湾—板桥生态旅游区
    l        大卢湖竹海旅游区
    l        大云岭风景区
    l        天柱山风景区
    l        九华山风景区
    l        杏花村景区
    l        牯牛降—仙寓山生态旅游区
    l        历山—升金湖生态旅游区
    l        方特欢乐世界、梦幻王国
    l        天井山旅游区
    l        采石风景区
    l        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
    l        天井湖景区
    l        “青铜帝国”铜文化博览园
    (二)重点旅游度假区
    l        黄山甘棠—太平湖旅游度假区
    l        黄山海阳—齐云山旅游度假区
    l        环黄山度假旅游圈
    l        黄山徽州乡村旅游度假区
    l        宁国恩龙—青龙湾生态度假区
    l        宣城南漪湖旅游度假区
    l        潜山县天柱山旅游度假区
    l        池州齐山—平天湖旅游度假区
    l        池州秋浦仙境旅游度假区
    l        池州青阳(蓉城—朱备)旅游度假区
    l        九华山国际运动休闲度假中心
    l        马鞍山濮塘旅游度假区
    l        马鞍山和县香泉温泉度假区
    l        马鞍山昭关温泉度假区
    l        铜陵七洲旅游度假区
    l        芜湖阳光半岛旅游度假区
    l        芜湖马仁楠海温泉度假区
    (三)重点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l        黄山屯溪老街
    l        黄山徽文化艺术长廊
    l        西递—宏村古村落
    l        呈坎—唐模古村落
    l        宣城文房四宝文化创意产业园
    l        绩溪百里历史文化长廊
    l        池州中韩旅游文化合作园
    l        九华山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l        池州大愿文化园
    l        池州杏花村文化园
    l        芜湖动漫创意产业集聚区
    l        芜湖奇瑞汽车文化产业集聚区
    l        芜湖旅游装备制造业园区
    l        芜湖大浦现代农业科技园
    l        铜陵江南文化园
    l        铜陵“青铜帝国”铜文化博览园
    l        马鞍山采石矶诗歌文化创意产业园
    (四)重点夜景游览区
    l        新安江旅游带
    l        屯溪老街
    l        贵池水城
    l        敬亭山旅游区
    l        青龙湾太虚幻境
    l        贵池水城
    l        九华山(含大愿、九华河、水映九华等)
    l        秋浦河
    l        芜湖古城
    l        芜湖滨江旅游带
    l        芜湖阳光半岛
    l        铜陵天井湖
    l        马鞍山采石矶
    l        潜山古皖文化园
    (五)重点休闲运动
    l        徽池(徽杭)古道:徒步+自行车
    l        黄山率水—新安江:自行车+徒步+漂流+水上运动
    l        黄山太平湖:高尔夫+自行车+水上运动+山地运动
    l        环黄山度假旅游圈:自行车
    l        黄山雨润高尔夫:高尔夫
    l        青弋江旅游带:山地运动+自行车+漂流
    l        宁国青龙湾—板桥生态旅游区:自行车+水上运动+山地运动+户外探险
    l        宣城南漪湖:体育赛事+水上运动
    l        秋浦河乡村旅游带:自行车+山地运动+水上运动
    l        九华山国际运动休闲度假中心:球类+高尔夫+自行车
    l        池州升金湖—黄泥湖乡村旅游带:自行车+山地运动+水上运动 
    l        池州齐山—平天湖:自行车+水上运动+高尔夫
    l        铜陵七洲:水上运动+自行车+高尔夫+垂钓
    l        马鞍山户外运动:自行车+徒步+拓展
    l        天柱山旅游度假区:高尔夫+网球
    (六)重点养生产品
    l        黄山徽州文化养生
    l        黄山温泉养生
    l        齐云山道教文化养生
    l        宣城文房四宝艺术养生
    l        天柱山太极气功养生
    l        池州升金湖温泉养生
    l        九华山佛教文化养生
    l        芜湖楠海温泉养生
    l        马鞍山诗歌文化养生
    l        马鞍山沐浴养生
    l        马鞍山昭关—香泉温泉养生
    (七)重点合作产品
    l        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皖南古村落)与其他世界遗产之间的合作。
    l        三山五岳:黄山和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之间的合作;与五岳(泰山、衡山、恒山、华山、嵩山)之间的合作。
    l        三大地域文化:徽文化与藏文化、客家文化之间的合作。
    l        佛教名山:九华山与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四大佛教名山”的合作。
    l        禅宗文化:潜山天柱山与岳西司空山、河南嵩山、湖北黄梅、广东韶关等禅宗圣地的合作。
    l        道教名山:齐云山与龙虎山、三清山、武当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进行合作。
    l        徽文化:黄山、宣城与景德镇、婺源、杭州等城市合作。
    l        新安江:黄山与浙江的杭州合作。
    l        徽池(杭)古道:池州、黄山、宣城和浙江临安的合作。
    l        名茶: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武夷岩茶进行合作。
    l        文房四宝:宣城市与浙江湖州(湖笔)、广东肇庆(端砚)之间的合作。
    l        著名菜系:徽菜与国内八大菜系之间的合作。
    l        汽车:芜湖和国内的长春、十堰的合作;国际上和美国底特律、日本名古屋、德国沃尔夫斯堡之间的合作。
    l        动漫文化:芜湖与国内的深圳、上海等及国外的日本东京、美国硅谷、韩国富川等城市之间的合作。
    l        铜文化:铜陵与智利的圣地亚哥、德国马尔巴赫市以及美国的亚利桑那、犹他、新墨西哥、德克萨斯州等城市之间的合作。
    l        长江三矶:马鞍山采石矶和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之间的合作。
    l        李白文化:马鞍山与李白成长地江油、出生地碎叶城之间的合作。李白沿长江旅行的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
    三、精品线路
    (一)三大旅游环线
    杭州集散线路:杭州—黄山—池州—潜山—铜陵—芜湖—宣城—杭州
    合肥集散线路:合肥—潜山—池州—黄山—铜陵—芜湖—合肥
    南京集散线路: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黄山—宣城—南京
    (二)三大主题线路
    1、“世界遗产”精品之旅
    核心城市:黄山市、池州市、潜山县。
    重点旅游区:黄山、西递—宏村等古村落、屯溪老街、齐云山、甘棠—太平湖、九华山、齐山—平天湖、天柱山等。
    产品延展:宣城市、安庆市、江西省婺源县、浙江省杭州市。
    产品特色:世界遗产、徽文化、佛教文化、养生度假。
    产品目标:世界级旅游精品线路。
    2、“徽池古道”体验之旅
    核心城市(县):池州市、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
    重点旅游区:九华山、贵池、秋浦河、牯牛降—仙寓山、西递宏村等古村落、齐云山、屯溪老街、新安江、绩溪龙川、清凉峰等。
    产品延展:与杭州的临安市联动。
    产品特色:徽商文化、山水风光、田园风情、古村落、户外运动、跨区穿越。
    产品目标:有国际影响力的穿越型旅游线路。
    3、“精彩皖江”欢乐之旅
    核心城市:安庆市(潜山县)、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
    重点旅游区:天柱山、龙山凤水、九华山、齐山—平天湖、杏花村、天井湖、铜陵七洲、大铜官山、芜湖主题公园群、芜湖古城、采石矶。
    产品延展:西通九江,东联南京,构建长江精品旅游线。
    产品特色:佛教文化、黄梅戏文化、铜文化、时尚游乐、诗歌文化、城市休闲。
    产品目标:长江黄金水道旅游线的精品段。

    
    第五章  发展重点
    一、黄山市
    (一)总体定位
    以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为方向,以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与长三角地区实现无障碍、同城化发展,带动皖南旅游一体化,成为集生态旅游示范、休闲度假示范、文化体验示范、乡村旅游示范和会奖旅游示范等与一体的旅游综合示范城市,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先导城市、安徽旅游龙头城市、华东旅游中心城市和中国旅游标志性城市。
    (二)总体布局
    依托已有发展基础,考虑交通格局变化、城市化进程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将黄山市旅游发展布局确定为“一城一山两圈两带四区”。
    一城:以屯溪区、徽州区、休宁县一体化发展为基础,构建休闲度假城市。
    一山:为黄山风景区。
    两圈:为环黄山度假旅游圈和环西递宏村乡村旅游圈。
    两带:为新安江旅游经济带和徽池古道旅游带。
    四区:为徽州乡村旅游度假区、甘棠—太平湖旅游度假区、海阳—齐云山旅游度假区、牯牛降生态

  •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 自驾车QQ群二维码

COPYRIGHT © 2012-2020 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HUANGSHAN MINGTIAN TOURISM PLANNIN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黄山市屯溪开发区梅林大道碧桂园栖霞映翠74栋26-7号
电话:05592313269     
Q Q:2556996763 电邮:256996763@qq.com
皖ICP备12008287-1 技术支持:黄山时亿网络 部分图片、文字、字体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