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艺术品精品奖金奖。
俞均鹏祖上一直从事漆器制作,他的曾祖父俞德魁在当时的黎阳老街开了一家名为“俞连源”的漆器铺,所做的漆器名扬四方。俞均鹏的爷爷俞金海,虽然没有再开铺面,却依旧痴迷于漆器,成功复制出失传已久的“漆砂砚”,被赖少其称赞为“功同天造”。俞均鹏介绍,当年由于爷爷在制漆行业的成就和名声,以致于一些日本同行也慕名而来参观他的作品,更曾开出优厚条件邀请他前往日本定居。但俞金海不为所动,一直甘居小城,为他所热爱的徽州漆器开班授徒。
在爷爷身边长大的俞均鹏自小耳濡目染,对漆器也充满了热情。据他介绍,徽州漆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州漆器中的螺甸漆在宋时被誉为 “宋嵌”,而菠萝漆在南宋时曾是贡品。明清时,徽州漆器工艺空前发展,这时期雕漆、漆画、金漆、雕填、戗金、螺甸、百宝镶嵌等形式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当时,明代徽州漆工黄成所著的 《髹饰录》,如今已是我国唯一流传下来的古代漆工专著。俞均鹏手里的那本《髹饰录》就是从他爷爷手里传下来的。在目前的徽州漆器中,由他爷爷所恢复的“漆砂砚”工艺制作的砚台最为著名,但菠萝漆工艺制作出的作品却因其亮丽的花纹而最为璀璨。
俞均鹏介绍,菠萝漆原应为波罗漆,波罗在古代南诏国的语言中是“虎”的意思,因此,所谓波罗漆,意指像虎皮花纹的漆器。后来传入中原后,字意讹传,慢慢演变为菠萝漆。事实上,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菠萝漆制品,的确有虎纹的效果,且由于里面镶嵌了金丝、金箔,更显得整个器物花纹繁复、光芒璀璨。在俞均鹏的工作室,他向我们展示了几款菠萝漆的器物,其中一对黑底金丝的镇纸所泛的光芒尤为灿烂,且表面极为光滑,触感很好。然而俞均鹏却告诉记者,这对镇纸所上的漆含有百分之一左右的化学漆,并不是由生漆所作。对此他解释说,化学漆可能会让器物表面更加光滑,但这种光经不起考验,时间一久,表面就会黯淡,手感不再光滑。反而那些由纯天然漆所制的器物,虽然开始并没有那么光亮,却能随着时间的长久越来越有光泽,手感越来越温润。
漆器之所以能历经千百年而不腐,正是因其繁复的制作工艺。俞均鹏介绍,从制坯开始,徽州漆器有多达上百道的工序,其中主要几个大的工序是制坯、裱背夏布、上灰、上推光漆、菠萝漆、打磨、抛光等等。这些程序中,有的需反复几遍才能完成。如打磨,打磨的力度十分讲究:轻了,无法将漆的花纹显露出来;重了,则会磨去花纹,毁掉器物。
依据俞均鹏先生的介绍,我们回来也查找资料找了些关于漆器的历史记载。我国的髹漆技艺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达到了很高水平。徽州漆艺起源较早,在南宋罗愿《新安志》中就有采漆的历史记载。在明代时期达到鼎盛,明朝廷重视漆器生产,设有官坊,名为“果园厂”,徽州民间制作的漆器中比较好的作品有时能达到官坊水平。明万历(1573年——1620年)《歙志》卷九对此有明确记载:“髹器则余氏、汪氏俱精,有退光罩漆、胎锡雕红、泥金螺钿诸种,上者欲追果园厂。” 明代徽州螺钿髹漆技艺已相当精巧,据方以智《物理小识》记载:“近徽吴氏漆,绢胎鹿角灰磨者,螺钿用金银粒,杂蚌片成花者,皆艳,古未有之。”可见,当时,吴氏绢胎鹿角灰磨光漆和螺钿漆工艺水平都有所创新,清代漆彩雕刻成为徽州漆器的主要特色之一。而这一时期的螺钿漆器作为朝廷贡品送入皇宫。
明代黄成在《髹饰录》中将漆器分为14大门类,据说技法多样甚至达到上千种。康熙年间,徽州漆器以木为胎,土漆拌瓷粉,金刚砂为涂料,制成漆砂砚。民国《歙县志·方技》记载:“程以藩、善制漆器,精者银胎嵌甸红黑退光诸目,......缀补旧物,无迹可寻。”清末以后受社会动荡影响,徽州漆器与其它产业一样,一片凋敝。这些传统工艺也都难以为继,许多工艺失传,包括漆砂砚制作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战乱的影响,有许多珍贵的漆器工艺品一度失传,据已经故去的原屯溪漆器工艺厂老漆工俞金海回忆,菠萝漆工艺在抗日战争前期就已经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此项技艺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恢复生产,二十世纪50年代初,当地政府将一批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屯溪工艺品社,生产漆器、罗盘等工艺品。后屯溪工艺品社更名为屯溪工艺品厂,主要生产漆器和竹编这两个系列产品。
1956年,屯溪工艺厂的老漆工甘金元复原螺钿漆器取得成功。
1958年,该厂生产出60多件漆器雕漆画由有关外贸部门外贸出口,
1959年徽州漆器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一个高峰期,俞金海、饶云卿、甘金元等老一辈漆器工艺师带领他们的徒弟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部装饰的设计和创作,制作出著名作品“百子图”漆画屏。二十世纪60年代“文革”开始后,漆器制作也陷入困境,许多艺人被遣散。
1972年,周总理关于恢复工艺美术品生产,以利于出口换汇的指示传达后,屯溪工艺品厂重新恢复漆器生产,但当时产品题材过于政治化,不适应外销市场需求,经济效益不显著。改革开放后,漆器生产重获生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漆器工艺品受到外销市场的欢迎。
1978年,老漆工俞金海(俞均鹏先生的爷爷)经反复试验,终于制成菠萝漆,并复制出失传已久的漆砂砚,使这一古老技艺得以延续和发扬。
1984年8月,屯溪漆器工艺厂加入全国漆器质量管理协会,并成为理事单位。以此为契机,漆器产业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
1987年,屯溪漆器工艺厂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主要骨干企业,取得了与扬州漆器、福州漆器、北京金漆器齐名的地位。在随后的企业改革浪潮中,屯溪漆器工艺厂于2004年4月停止生产,成立留守处做善后工作。为了保留这门技艺,当时的厂法人代表奚建辉带领厂里工人40余人,成立了黄山市漆器工艺有限公司,继续发展漆器工艺品生产和销售。
2008年6月,徽州髹漆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髹漆技艺历经沧桑,目前流传至今的这些技艺只是古代髹漆技艺中很小的一部分,蕴含着徽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一般学者认为,徽州髹漆技艺主要包括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以螺钿镶嵌、菠萝漆和漆砂砚著名。最具特色的为菠萝漆和漆砂砚。按照《髹饰录》中漆器的分类方法,可以对徽州髹漆技艺主要五大类技法进行归类,均属于《髹饰录》中的十四大门类。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一件漆器作品的完成不仅仅只运用一种技法,往往综合运用到各种髹饰技法。
采访手记:由于漆器的制作要求比较高,他所制作的作品动辄几千上万元,甚至是十几万元。这样高的价位,对于推广漆器颇有局限性。因此,俞均鹏下一步计划是回到黎阳老街开一个实体店,拿出一部分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先解决漆器工人的生活问题,然后再生产一些精品漆器,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在此,我们也祝愿俞均鹏先生在徽州漆器艺术道路上走的更远。